很多人都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名言,可有多少人能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呢?2006年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
有意思的是,《南国都市报》在2006年做过一次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时间就相应减少。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网友“天天向上”在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网和中国政府网专访,与网友网络在线交流时向总理倡议:能不能设立全国读书节,提倡全民读书,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详见2月28日新华网)。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温总理也很是赞同。设立这个读书节是否就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在这里不予以阐述。笔者想探讨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以及“在物质极为丰富而人均寿命明显增加的今天,人们却反而有信仰的危机或者道德沦丧”——这些跟读不读书有多大关系?
高校,作为思想的先锋阵地,其读书现状是什么样的呢?《中国青年报》甘肃记者站曾对兰州的9所高校做过一次调查,结构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除了课本,一学期的购书费用不足50元,有17%的人几乎一学期不买一本课外书。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同时,有10%的大学生每天除上课外的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读书4小时以上的占不到13%。有近30%的同学表示,读书最多的时段是考试前一个月,有18%的同学只有在考试前几天才去读书。
与此同时,各地的媒体等相关机构在“世界读书日”前后针对当地居民做过类似的调查,其调查结果都让人很失望。其中,山东省威海市老龄委2008年的调查显示:20%的人“很少认真而完整地读一本书”,62。5%的人日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辽宁省《阜新日报》2008年的调查显示:在当地居民中,每年读5本书以下的人竟达30%还多,5~10本的占一半以上。而不读书和每年读很多书的受访者则各占10%左右。
在这些调查数据中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个是,读书的人很少;第二个是,读的书都是实用的,学生是为了考试、居民是为了生存。全民性的丢开书本,那人们都去干什么了呢?笔者观察,不管是小县城还是大城市,现在都很流行一种生活方式:青少年上网玩游戏;大人就搓麻将。
书本(知识)是人们探索未知,寻求光明不二选择的工具,倘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人都丢开了书本,那光明又从何而来?或者当人们都孜孜求于立即的结果,即实用知识的获取,而放弃“仰望星空”的努力,那真理、正义、胸怀和热情又将从何而来?
于此,读书也需要有一种形式来督促,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因为读书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的文化,是否能够吸收和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矗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一份子。(肖隆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