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还清教育欠帐的信心让网友倍感振奋,但许多网友同时表示担忧: 还清教育欠账、把蛋糕做大不容易,但如何切分蛋糕更不容易。这同样涉及到公平问题、效率问题,还涉及到教育发展的方向、科学问题。
还清教育欠账 是对未来的承诺
还清“教育欠账”的承诺,彰显决策者的民生情怀,折射了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旨,同时也体现舍得投入、百年树人的战略考量。财政教育投入占GDP4的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水平,这里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世界各国教育投入都是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因此,衡量教育投入水平,通常用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来考核。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教育投入的力度将大大增加,教育资源失衡的状况将大为改观,民众教育负担也将大大减轻。这确实值得期待。
加大教育投入,需向重点领域倾斜。除了向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加大投入外,应将重点放置在学前教育上。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民众。公办幼儿园价钱公道,管理规范,令人放心,却由于布局不合理、数量太少,不少民众很难拿到“入场券”。而民办幼儿园越来越“贵族化”,动辄上万的入园费让家长们望而却步。入园难问题,是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年呼声最高。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加强“学前教育”这一环,别让家长在孩子教育“起跑线”上焦虑。的确,“入园难、入园贵”关乎教育起点公平,关乎国家未来,如何破解这一难点不仅是全社会的关注与期盼,更是政府的责任。
从政府角度看“入园难”,最大的节点就在投入上。民生难题很多,教育问题也不止一个学前教育的问题。处处要钱,难免捉襟见肘。但是,要看到这些年“教育欠账”最多的就要算学前教育了。有了民间资本的介入,政府已习惯了做“甩手掌柜”,久而久之,学前教育资源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比,僧多粥少,配置失衡。更重要的是,由于学前教育没有列入义务教育范畴,也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财政很少列上预算。而农村幼儿园不健全,学前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这么说,学前教育的欠账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此前,教育部曾调查了近30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经费,其中总投入比例最高的是丹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而我国只占0.035%;占教育经费比例最高的是匈牙利,达14.7%,而我国只占1.2%;平均到每个孩子经费最高的是瑞典,达12097美元,而我国仅有243美元。目前学前三年的毛入学率城市只有55%左右,农村只有35.6%。因此,“教育还账”从娃娃还起,显得尤为迫切。当然,加大财政投入并不意味就是给钱,在政府主导下,还应出台政策鼓励多元化投入,可采取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办学。
更关键的是,从考核制度与机制上作出积极应对,使各级政府担负起办好学前教育的责任。此前政府强调过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必须动真格地将督查与考核兑现做起来,实行“一票否决”,才能真正将公共财政更多地用在刀刃上,还清“教育欠账”,让孩子和家长们用笑脸来证明“4%”带来的阳光雨露。
还清教育投入欠账 促进公平分配并举
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础,因为唯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培育具有高素质的国民,才能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奠定扎实基础。而未成年人则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所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人才的培养,那就是没有未来”,而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就能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而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要能不断获得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必要的教育投入,唯有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充分保障发展教育所需经费,教育事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与进步。纵观世界上许多发达乃至欠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教育事业投入,像日本等国家就是因为注重教育事业发展而跃入发达国家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