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的“两会”上,教育都会成为主要的关注话题之一。原因很简单: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育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今年“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教育问题涉及破解入园难、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化解择校热、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考改革等。
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政协常委、济南大学原副校长张承芬:不在义务教育之列并缺乏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已成为中国“最昂贵的教育”。当前,应将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学前教育纳入法治轨道。在立法过程中,应针对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学前教育性质、各级政府职责、财政投入、管理体制、幼儿教师身份与待遇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
民间意见
效仿美国“学票制”
果果妈(公务员):我举双手支持国家加大对幼儿园的投入。养个孩子费用高、入园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所居住的越秀区已经是集中了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前年孩子入园的问题也着实让我体会了一把入园难。周围好多个省一级的幼儿园,打电话去问的时候都说报满了。
真正要解决家长们的负担,个人认为应该效仿美国大学中“学票制”的做法,不是花钱建更多的幼儿园,而是将补贴发给孩子们,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补贴给每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午餐费和保教费,按照实际入园的人头进行补贴,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减轻家长的负担;二来避免公立园接受更多的资金,私立园无法享受资金而造成的马太效应。教育系统不负责切蛋糕,和家长委员会一起负责监管资金的使用,从而也减少腐败。
“两会”声音
取消自主招生考试
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初衷是将一些有特殊才能的而又没办法通过高考独木桥的学生,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学生录取进来。初衷是非常好的,也的确有一些学生通过这种渠道成长起来了。7年来已有近80所学校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同时自主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自主招生规模扩大后,开始变味了,实际上成为一种垄断游戏了。自主招生变成了“小高考”,加重了考生的不公平,也变成了提前的高考,给学生带来了提前的痛苦,同时也提前带来了社会成本。建议取消自主招生。
民间意见
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看法
圆圆妈(教师):对于自招,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想法。
比如,站在我这样的高考生家长的立场,我是希望它继续存在的。因为在目前的机制下,虽然会耗去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毕竟给孩子多了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对少数优秀人才更是多了一份保障。
站在有资格自主招生的学校立场,他们也多了选人的渠道。高考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高分并不代表高素质。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教育没有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城里的孩子享受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所以综合素养更高,大学肯定也希望招到更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自招无疑是个抢生源的好机会。
站在没有自招资格的学校立场,肯定会扛着“公平”的大旗反对。因为他们失去了抢生源的机会,也可能会失去“拣漏”的机会,对于一个求发展的大学来说,生源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两会”声音
中国需要“母亲工程”
政协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现在是学校要减负,家长要加课。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关键是社会的成才观出了问题,不能用唯一标准衡量孩子是否成才,不是进入清华、北大了就是成才,“考试成绩GDP”是个祸害。
孩子的教育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而家庭起到了最基础的作用,孩子天生更靠近母亲,母亲对孩子性格塑造是最大的。家长要担负起孩子成才培养的“第一责任”。要让妈妈们学习什么是“成才”,如何才能帮孩子“成才”,成什么样的“才”。建议在全国掀起“母亲教育工程”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定期举办家校联谊会、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名人成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学生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现代科学教育观的普及和宣传等。
民间意见
用心发现孩子的潜能
白杨(民企高管):成才的路有千万条,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孩子。当然作为母亲也不能宣传学习无用论,孩子完成基础的学习过程是根本。学习是一种艰辛历程,它同时也应充满着收获知识的快乐。一个健康的孩子,他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应有豁达处事的心胸、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对己对人对事的责任心、知恩感恩付出为乐的心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
孩子在成长,家长作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也需不断地学习,陪伴和帮助孩子走过人生的每个关键点。家长的学习当然不能依赖学校的宣传教育,家长应多自我学习、与孩子交流,用心去发现其潜力;多读育儿书籍、多研究行之有效的育人案例,从中寻找启发;多请教专家并与其他优秀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等。其中,用心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根本。
“两会”声音
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民间意见
体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牛牛妈(自由职业者):毛主席早就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身强国是硬道理。如今城里的孩子越来越宅,总是待在家里不愿意出去运动,这样会严重弱化孩子的体质。而且很多学校为了完成升学率,首当其冲就是牺牲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其实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运动是“7+1>8”的最好体现。当然,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可以说,体育影响一生。
保证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关键在于学校的执行力度。如何让这一美好愿望变成现实?建议把它写进校规,形成强制性的条款,或许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两会”声音
中小学改十年制
人大代表、化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宝安分公司经理陈华伟:建议对中小学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加大基础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全改变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其次,将中小学学制缩短为十年。将初中和高中(或中专)合并,采取“5+5”(小学五年、中学五年)的学制。如果能够将中小学的学制减少两年,则现阶段完全有可能普及到大学前的十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年轻人都有机会高中毕业。
民间意见
让每个孩子发现自我价值
和风细雨(企业管理者):我觉得小学阶段的内容多元化和丰富性更重要,这才是教育进步的方面,并非是简单减少学时。至于中学阶段,五年六年都行,针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初中阶段结束时,选择职业教育还是选择高中,需要学生和学校进行全面测试。
高中教育的分流也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试想,一个本来基础就很差的孩子,读完二三类大学后,进入社会什么都没法参与竞争,和他在这几年学得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差别是很大的。
教育的导向就是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追求社会公认的最成功的人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