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一章很有意思,因为提问者是端木赐,他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一位,与贫穷的颜回形成了两个极端。而且端木赐的富有不是来自于父母的馈赠和遗产,而是靠自己敏锐而老道的经商才能。孔门学说能够传播很广都得益于这位富有的学生用财力去支持和推广。我们现代所说的“儒商”这个词的始祖和原型,就是他——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由于子贡能言善辩,口舌伶俐,颇有外交才能,兼其深谙商业低买高卖之商理,所以颇自视清高。他非常认同孔子的学说,所以当他通过转卖货物、投资致富后,便想实现老师所说‘仁’的境界。于是才有了这段对话。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广泛地、无条件的把好处送给民众,救济民众,让民众都得到帮助。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得上是您说的仁人了吧?”子贡在这里说的这个人,其实是暗指自己,也就是用隐晦的话说:“老师,如果我拿出钱来帮助大家,而且不要好处,那我是不是就达到了您要求的具有了‘仁’的品德了呢?”
孔子明白子贡话里隐含的意思,但他又知道子贡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可能是子贡有钱了以后的一种自我炫耀,但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孔子并没有打击子贡的这种显摆,反而幽了自己一默:“能做到这种地步,何止是达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即使远古时候像唐尧虞舜那样拥有绝对威望和权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啊!”在不落痕迹地批评了子贡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后,孔子不失时机的提出了“仁”者的标准:“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于天地之间,有一番事业和抱负,他也一定会帮助别人达到;自己想要将来通达有前途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够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的方向了。”
最近,中国的商界兴起了一个词汇“商业伦理”。子贡如果生活在今天的这个环境里,毋庸置疑,也一定是一位卓有见地的企业家,不敢说能入世界五百强的名单,至少能和春秋当时的另外两位著名企业家吕不韦和范蠡居于国内百强前十名。不同的是,子贡有个好老师——孔子,而我们现代的企业家们虽然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水平,但恰恰欠缺这么几位能够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的好老师。所以,当子贡有了钱,成了富人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去包几个二奶,给自己换上数十辆奔驰、宝马,更没有给自己的老师施舍一些钱财,让老师成为自己的应声虫或推荐自己谋个红顶子或者教授头衔戴戴。而是自己拥有了社会财富如何去回报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而孔子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学生富有而迁就子贡,依然以自己的师德和人品来言传身教弟子们。在给子贡的回复里,孔子实际上提出了作为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修养:如果你想做一番大事业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你一定要建立一套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让和你创业的伙伴们认同你的这个事业,让他们也能看到这个事业成功以后自己也能够拥有相应的一切,包括现在的股权期权激励,等等;如果你想让自己按照自己设定的职业生涯之路一路顺畅的走下去,你也一定要帮助追随你的雇员们规划好他们在某个阶段乃至一生的职业生涯之路并支持他们走下去。
时刻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地位,考虑自己如果站在对方的位置,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进行不断调整,让大家感受的你的仁爱之心,大家自然愿意和你同心同德。先从自己身边做起,推行自己企业的发展,有余力时再进一步推行到自己企业的产业链、供应商,再进一步推广到对社会的责任。能够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就能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有责任感的企业了。
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们,能够像子贡这样思考问题,能够按照孔子说的那样执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和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