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轻工业学校前身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建校80多年来,学校先后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商业部、福建私立集美商业学校、福建私立集美联合学校、福建私立集美高级联合职业学校、福建私立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福建私立集美高级商业学校、福建集美财经学校。1956年,学校正式归福建省轻工业厅领导。1959年厦门纺织工业学校、泉州食品工业学校和集美财经学校合并,改称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1960年,学校增设大学部,改称福建集美轻工业学院;1962年,恢复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原称。1965年,学校分为“轻工”、“财经”两校,轻工业学校属福建轻工业厅领导。1965年3月,学校迁至南平,与设在该市的福建造纸工业学校合并,改称福建省轻工业学校。因十年动乱,学校于1970年6月被迫停办。1974年1月,福建省轻工业学校在厦门市现校址复办,改称福建轻工业学校。1985年6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现校名——集美轻工业学校;2002年1月起,学校划转福建省教育厅主管。
集美轻工业学校是福建省惟一一所连续四届被评为国家级重点的中专学校,也是福建省中职学校中惟一一所获得省政府表彰的“福建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近年,学校还先后获得“厦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模范职工之家”、“厦门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厦门市集美文教区,毗邻大学城,与集美学村隔堤相望,目前占地142亩(新征土地157亩已得到政府批准,征地工作正在进行中),建筑面积62099.16平方米(另有28385.78平方米即将开工建设),藏书13.2万册,教职工236名(含聘任,其中高级讲师56名,中级职称教师96名,有硕士研究生22名)。学校有先进的专业实验、实训中心,有完善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生活设施,校园环境优美;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于教学、管理、服务领域,是厦门市花园式单位,是福建省颇具特色的“数字校园”。学校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开设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加工制造、商贸与旅游、社会公共事务、资源与环境、财经、艺术等8个大类40多个中专专业、10多个五年制大专专业,在校生7300多名;其中机电一体化、分析化学、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学校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职业资格统一鉴定报考点、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OSTA)考试站、ATA特许授权考试站,被授予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指定合作院校、浙江大学数控技术培训基地,并同著名高校联办大专以上学历教育,为在校生提供升学的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年,每个毕业生平均有3个以上就业岗位可供选择,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社会、特别是厦门特区用人单位的欢迎。
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学校弘扬校主嘉庚先生“诚毅”办学精神,坚持“建温馨校园、创一流名校”办学思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示范性的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奋斗!
校史沿革大事记
1920
8月,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商科”学校(学校前身);9月1日,学校在集美“居仁楼”开学,学生25人
1937
集美各校迁往福建安溪县办学,成立集美联合中学
1939
迁往福建大田县,与一道迁往该县的集美水产学校、集美农业学校合并,改称福建私立集美高级职业学校
1952
更名为福建集美财经学校
1956
划归福建省轻工业厅领导
1959
福建省轻工业厅主管的福建集美财经学校、厦门纺织工业学校、泉州食品工业学校合并,改称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
1960
增设大学部,改称福建集美轻工业学院
1962
福建集美轻工业学院停办,恢复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旧称
1965
分为“轻工”、“财经”两校。轻工学校迁往南平,与设在该市的福建造纸工业学校合并,改称福建省轻工业学校
1970
因“文革”,被迫停办
1974
在厦门市杏林区(现集美区)复办,改称福建轻工业学校
1980
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1985
闽政办(1985)151号文批复,恢复集美轻工业学校校名
1987
改为招收初中毕业生
1993
获福建省文明学校称号
2002
划转福建省教育厅主管;在校生规模突破4000名
2003
连续第四次获福建省文明学校称号
2004
连续第四次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在校生规模突破5000名
2005
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性建设项目——近3万平方米的教学实训楼开工建设;在校生规模突破6000名